相比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和仓储行业的显著推动作用,服务机器人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才刚刚起步,其中医疗机器人对促进人类健康和医疗服务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目前机器人手术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应用正处于一个转折点,尤其是在远程诊疗领域,近年来发展迅猛。
由于我国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异地跨区域就诊的现象十分明显,这不但增加了就医难度和就医费用,而且不合理的流向也使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水平下降,大医院的医疗优势得不到利用,无形中浪费了医疗资源。尤其对骨折这种常见的疾病而言,远程诊断和远程手术能够充分利用合理的医疗资源为患者解决治病难、治病贵的问题。针对于此,我国正在搭建5G远程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示范场景,探索经济、有效、安全的骨科手术机器人远程诊疗模式。
据中国机器人网统计,去年国内手术机器人行业共发生30余起融资,涵盖北京术锐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术锐)、精锋医疗、柳叶刀机器人等企业,整体赛道总融资金额超过30亿元。
【资料图】
“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资本和技术互为加速器。”齐鹏对界面新闻表示。
“虽然很多医疗器械企业投入资金研发产品,但一些企业以仿制国外已提出多年的概念和技术为主,缺乏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齐鹏向界面新闻指出,同时,因为产品无法在医院发挥较大的效用,相关医疗设备定价太贵,产品卖不出去,最终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也欠佳。
家层面介入医疗装备,将有助于国内市场规范,促使医疗机器人行业避免工业机器人赛道的拥挤现象,走向合理、正规的发展方向。国内医疗机器人研发可在发挥自己的科研优势基础上,吸取先进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要技术够精深,不愁市场。
近年来,全球的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其中手术机器人规模最大,康复机器人增速最快,细分领域中外骨骼机器人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训练机器人和仿生假肢机器人等也将以较高的增速增长。2021年,全球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7亿美元。
据了解,康复机器人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90年后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其中最早实现商业化的康复机器人是英国Mike Topping公司1987年研制的Handy 1,其具有5个自由度,可帮助残疾人在桌面高度吃饭。目前,功能多、自动化程度高、多自由度的牵引式、悬挂式康复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康复护理、假肢和康复治疗等方面。
近年来外科手术不断微创化、精准化,与传统外科手术的模式相比,手术机器人常被用于在狭小的手术空间内操作,以实现精准操控。
在骨科,手术机器人可根据医学影像建立三维模型,与实际病灶、手术工具进行坐标系配准后,辅助医生开展导航手术治疗,能够更快速精准地规划手术路径,提高安全性和手术效率。传统骨科手术大多依赖于医生根据患者CT影像和实操经验在头脑中进行推算开展。早期做脊柱外科手术,定位和操作都要依靠医生的经验和手感,有时会误伤神经,手术机器人不仅使得手术创伤减小,精准度也大大提高。
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正处于快速孵化成长的过程中。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的手术机器人行业,技术、研发和时间成本依旧高昂,且离不开政策和资本的支持。相关企业应抓住国家大政方针支持产业的机会,努力解决当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手术机器人突破了视野局限、操作精准性等问题,实际上是骨科医生脑、眼、手的延伸,让医生理想状态下的手术方案得以实现,手术的精准度提升至毫米级,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