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在生活中,机器人身影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尤其是在餐饮行业,送餐机器人的应用更是以多元化的形态存在,跻身为餐饮界的“新宠儿”。传统人工成本相对较高,服务效率较低,尤其在疫情影响下,对餐饮行业的冲击较为显著,这也导致送餐机器人成为解放餐饮劳动力的良策。作为移动机器人行业的引领者,锐曼推出熊猫送餐机器人——PANDA,用机器人赋能餐厅,提高服务效率,降本增效,通过机身广告屏,播放餐厅图片/视频等,增强餐厅品牌营销力,打造餐厅特色。

送餐机器人和配送机器人面对环境的复杂性,需要具备“自动避障”功能,因此需要配备激光雷达、3D深度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以及气压碰撞传感器,来赋予三维感知能力。同时,还要提前预设路线,才能让配送机器人和送餐机器人根据“地图路线”来走。现在,一些技术比较先进的送餐机器人和配送机器人还能采用激光SLAM定位导航技术,在未知环境中运行时也能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智能路径规划,自主规划配送路线,更加智能和省时。

据统计,中国送餐机器人在2017年市场规模只有千万级,到2020年底,中国送餐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已经达11.6亿元,有机构预测2025年将接近150亿元。

融资方面,相关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服务机器人相关融资事件超120起,其中过亿融资额超过一半,如擎朗智能D轮融资2亿美元、优必选科技C+轮融资19亿元、优地科技C2轮融资2亿元等。

36氪发布的《2021年中国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机器人赛道初创项目数量保持平稳,行业二八效应明显,头部企业持续获得资本支持。根据鲸准数据库,截至2021年10月31日,共收录4653个机器人相关项目。其中,种子轮至A轮项目673个,A+轮至C轮项目172个,C+轮至Pre-IPO项目22个,战略投资与并购项目472个,未融资项目3254个。

根据IFR和中国电子学会提供的数据,2021年我国机器人行业总体市场规模预计达到839亿元,比2017年增长一倍以上,年均复合增长率20.2%。从市场结构来看,工业机器人占比53%,服务机器人占比47%。“一些品牌餐厅人力成本居高不下。为节约成本也做了许多尝试,比如引入机器人,但传菜机器人的灵敏度不够高,只能用在非高峰的就餐时间。四个轮子的机器好造,但那只是机器,加入人工智能的机器才称得上‘机器人’。

其实,送餐本质上是物品的转移配送,使得送餐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有很广泛的拓展空间。如擎朗智能的送餐机器人出现在工厂的循环生产线上,负责产品零部件的配送;亦或者在医院负责为诊室配送药品和医疗用具等。疫情期间,在全国多个省市的方舱医院,送餐机器人也成为无接触配送大军的重要一员,分工负责送餐、送药。

在餐饮行业几乎每年这个时候都会面临的难题面前,不少餐饮企业亮出了他们的“王牌”——送餐机器人。以目前市场最为常见的擎朗送餐机器人为例,通过擎朗自主研发通信系统智能协调实现AI分布调度,送餐机器人可实现多机合作,并不断优化运载力,提升机器人群体配送效率,因此也有越来越多的头部品牌在使用送餐机器人。

技术革新为餐饮行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而智能化对技术的要求门槛也不低。以擎朗送餐机器人T5为例,其拥有四层开放式大托盘,支持多点配送及巡航配送模式,可以轻松承担餐厅内送餐以及其他配送工作,得益于擎朗智能自主研发的行业领先的全自主定位导航技术,它可以在紧凑复杂的环境中长期稳定运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