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的“神话”正在破灭,一方面,巨头们面临增速放缓;另一方面,为了做出更好的经营业绩,巨头们不得不降本增效,不断削减经营成本,由此向外界展示出巨头的另一面,它们不是做什么成什么,它们没那么恐怖。

据Tech星球报道,从今年1月到8月,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字节跳动、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下架的App有60多款,其中不乏一些用户量达百万级别的产品。

与此同时,巨头们对于推出新App的热情正在下降。七麦数据显示,最近半年内,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推出的新App非常少,目前仍然在架的有:网易云音乐推出的社交App MUS,百度推出的笔记类App有医笔记,360推出的记录打开类App CUE,抖音旗下的音乐类App汽水音乐,印象笔记推出的收藏类App收藏家,美图秀秀推出的拍照类App蛋啵。


(资料图)

互联网巨头不仅被称为“App工厂”,更是有着“全家桶”的俗称,巨头旗下的App产品通常多达上百款,在短视频热和第二波移动社交热的浪潮中,仅腾讯一家公司就频频推出数10款产品与市场竞争,而字节跳动、百度、阿里等巨头们对于热门领域也敢于尝试。

然而,面对现实的经营压力,一切都戛然而止,向来财大气粗的互联网巨头也按下了刹车键,App该下架的下架,哪怕是多年的老品牌,新App没特别大价值就直接不上架,一切向净利润看齐,巨头终于不再搞App工厂。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曾流传过不少关于巨头的段子,比如,创业者会经常被投资人问到,“如果XX巨头抄袭了你的产品,你怎么办?”、“你的这款产品XX巨头也在做,你有什么优势?”

某次互联网从业者交流会上,我就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一名创业者并不愿意透露他的创业项目,因为怕被XX抄袭。几年前,互联网行业关于产品抄袭的话题确实经常出现,多家巨头都被卷入其中。

当巨头拿着巨额资金到处扩张的时候,创业公司确实很难跟他们竞争。如今巨头们自砍手脚,不再热衷扩张的时候,是不是属于创业者的机会要来了呢?横亘在创业者面前的大山没了,它们会好起来吗?

App工厂战略失败

巨头们之所以热衷于做App工厂的原因在于:

1)成本够低,且巨头们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支持它们做内部创新。

2)成功的诱惑。抖音和拼多多的成功,让巨头们看到了App创业成功所带来的诱惑,一次性开发多款App,只要有一款App能成功,都会带来巨额收益。

3)渠道优势。百度花费19亿美元收购的91无线,腾讯有应用宝,阿里巴巴则收购了豌豆荚,有第三方应用商店在手,拉动App的下载量似乎不是问题。

从2015年后,创投圈比较流行一种策略,即投资赛道,而不是投资公司,投资方会想办法把整个行业的第一名、第二名都投一遍,然后等着双方合并,或者某个第一名绝对领先,这样投资方完全不会失败。

App工厂的背后实际上也践行着这种“赛道制”,或者叫“内部赛马制”,同时在某个领域推出多款产品,再等其中一款冒头。

然而,最近几年内,这类“内部赛马制”策略开始失效。

一方面,成功本身就是稀缺的,行业只能允许一两款产品取得成功,其他产品只能陪跑,巨头也没办法处处成功。

另一方面,巨头的敌人其实是它自身,既要在内部跟多个部门抢资源、抢人、抢投入,同时还缺乏跟创业初期一往无前的勇气,往往会造成舍不得投入,又期望产品能爆红,最终产品只能低调上线、低调下架。

巨头对自身的降维打击还表现在隐性提升了产品的拉新成本。百度、字节跳动、腾讯、阿里巴巴等巨头早就成为国内最大的广告主,这意味着任何一家公司的产品要想拉动下载量,除了自家公司产品的支持外(多数情况下得不到任何支持,因为内部竞争非常激烈),还需要向其他巨头买量。

因此,最近几年在互联网行业会看到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即明面上几家巨头争得头破血流,但是暗地里各家的广告合作不断,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字节跳动都会从别家公司购买流量。最终导致App的成本上升,因为大家都要靠广告赚钱,甚至同一家公司旗下的产品,也需要向具体广告方付钱。

唯广告收入至上的后果很严重,即自家公司旗下的产品受损。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某搜索引擎平台甚至将旗下知名产品的关键词广告卖给了其他公司。在新闻资讯产品中,Feed流广告中也经常会出现“友商”的产品踩踏自家公司产品。

巨头推新产品时看起来处处是出路和机会,但在行业和自身的掣肘下,只能变成海市蜃楼。

向“钱”看齐

移动时代的互联网公司与PC时代互联网公司之间的显著区别在于,用户规模为王,哪怕一年亏几十亿元,只要能快速获得巨量用户,资本市场就愿意为它买单。进入2022年后,资本市场对互联网行业的看法发生了彻底转变,现在只看谁能创造更高的净利润,就能获得更高的估值,用户规模成为过去式。

CNNIC的数据显示,中国App行业的巅峰期是2018年,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APP数量为452万款。然而,到2021年12月,仅剩252万款。显然,不只是互联网巨头在下架App,大量中小型开发者也在下架App。当然,App数量的减少,小程序的崛起也有关系,微信、百度、支付宝等巨型App都在力推小程序,小程序的推出让不少中小型创业者选择以小程序为载体,而不是以App为载体,相对来说,App的成本更高。

对于创业者来说,巨头们不再跟他们拼命抢夺市场肯定是好事情,但难点却在于当下的互联网市场谁都不好做,与巨头相比,创业者的优势在于,它们没有退路,要么做成,要么失败

互联网在中国发展20多年后,它的底色来自于中国庞大的网民规模。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有了这层底色,创业者要想在这个行业找到机会似乎并不难。

互联网行业的第二个变化来自于用户付费。杨致远和菲洛创建的雅虎用免费模式敲开了互联网的大门,此前互联网主要只为少数企业服务,且对方还需要付费,雅虎的免费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公司看到了互联网的契机。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最开始也是走的Copy To China路线,即在国内复制国外的模式。

2015年之前,提到用户付费,很多人还是把它当成是一个“笑话”来看待,谁都不信在免费模式大行其道的情况下,用户付费会行得通。然而,用户付费模式却在中国悄然埋下了种子。2015年7月,爱奇艺的网络自制剧《盗墓笔记》首次向会员全量开放,没想到付费的人把爱奇艺的服务器都给挤爆了(当时的云计算行业刚起步)。

之后,各个领域的用户付费开始爆发。数字音乐领域:QQ音乐、酷我音乐、网易云音乐;知识付费领域:得到、樊登读书;视频网站领域: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哔哩哔哩;电商领域:京东、淘宝、拼多多。

在如此庞大的用户规模下,有足够多的用户愿意为互联网进行付费服务。因此,对于创业者来说,直接向“钱”看齐,而不是跟以往的创业路数一样,通过烧钱来换规模。早期通过烧钱换规模的互联网公司,如今大多数都沦为行业的炮灰,即使有公司还在美股上市,其市值也与当初打了好几折。

以往创业者们过多关注免费市场的机会,现在付费的机会来了,创业者们可以大肆施展手脚。

面对10.51亿网民规模,偏见永远存在。就像得到和知乎,很多人认为他们是在割韭菜,但并非所有10.51亿网民都这样认为。

思维造物招股书显示,2021年得到App充值用户及付费用户分别为51.35万人、157.45万人。知乎2022年Q2季度财报显示,第二季度,平均月付费会员数量为850万,同比增长78.3%;付费会员收入为2.712亿元,同比增长75.1%。

腾讯视频和爱奇艺的付费会员数分别稳定在1亿人左右。

腾讯音乐2022年Q2季度付费用户人数为8270万人。2022上半年网易云音乐的在线音乐服务付费人数为3761.3万人。

当前的互联网行业,不是内容太少,而是太多,好内容更是需要进行深度挖掘。

直接做付费模式,或许连巨头也没习惯这种玩法,巨头习惯了搞免费,反而在付费上显得生疏。这年头,谁还没在网上花过钱。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