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磁感应和磁共振

用于通过线圈传输电能的技术分为两类:第一类称为感应耦合,或称磁感应,或称电磁感应,这三个名称指的是同一种技术,在业界简称为 MI。此外,同样通过线圈传输能量的磁共振在业内被称为MR。MI无线充电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市面上的手持设备中,但采用MR技术的产品却很少见。MI技术和MR技术最大的区别在于阻抗匹配网络(IMN)的配置。MI技术没有IMN,因此其效率随着感应距离的增加而降低,而带有IMN的MR技术可以在距离变化的情况下通过IMN的调整来保持高效率的磁共振技术。

手机无线充电普及后,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电动车充电是否也可以无线充电。许多制造商多年来一直在开发相关技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主要是以MR技术为核心开发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难以实现,主要有两大难点:感应距离远、用电量大;在大多数移动无线充电的应用实例中,感应距离在1厘米以内,车载无线充电的感应距离要求在20厘米左右。无线充电的最低功率要求是手机5W,电动汽车3KW;可以看出,无线充电在手机和电动汽车上的应用在规格上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过去为了区分技术,有这样一种印象,即MI技术用于小功率手机的无线充电,而MR技术用于大功率电动汽车。

线圈尺寸决定感应距离

在实际应用中,MI和MR可以传输的距离和最大功率与线圈的大小有关。为便于理解,先将线圈设为圆形,感应距离以与圆形线圈直径的比例来评价。MI的最佳工作感应距离为直径的1/8。MR技术的效率在距离增加时可以通过IMN补偿技术来保持,但是当线圈直径超过1/2时效率太低。在线圈尺寸相同的情况下,感应距离在线圈直径的1/8~1/4范围内效率差异不明显。当距离超过线圈直径的1/4时,采用MI技术时效率会明显变差。只有高效率才能满足电动汽车的充电功率需求。手机无线充电一般效率为70%,接收功率为5W时会产生2W左右的损耗,大部分转化为散热。

当功率增加到3KW时,即使效率提高到90%,也会产生300W左右的损耗。这种损失会产生大量的热能,商业化需要额外的冷却解决方案成本。MI和MR技术的理想工作条件是线圈越大,感应距离越近越好。目前,大多数实用线圈的尺寸约为 60 厘米乘 80 厘米的矩形。如果设计距离为20cm,感应距离约为边长的1/4。在这样的感应距离下,没有IMN补偿技术的MI的传输效率与MR不会有太大的差异。IMN补偿技术可以在感应距离较长的情况下保持较好的传输效率,

MI易于生产且成本低,并且在针对线圈尺寸和感应距离进行优化时可以提供与MR相当的效率性能。最大传输功率取决于效率和散热系统之间的平衡。无线充电系统会因损耗而产生热能,发射功率越高,散发的热能就越多。系统的最大传输功率受限于冷却系统可以处理多少废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