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IT行业的兼并整合已经如火如荼,在国内,由政策主导航向的医疗IT市场正在从信息化向智慧化“变革”,行业整合意图初显,但在这场多角色献力的“智慧基建”中,多重标准叠加数据壁垒,绝对头部缺席,资本也不敢冒进。

近年来,智慧医疗领域注册企业数量持续攀升。据统计,仅2020和2021年两年,中国智慧医疗相关注册企业就分别达到了2962和2723家。

整体来看,市场集中度仍较低,行业呈多元化发展态势,除医药电商外,慢病管理、医疗AI、数字疗法、医疗信息化赛道均受关注程度较高。特别是自去年10月份《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出台之后,“严肃医疗”这个相对于消费医疗的概念,被频繁提起,给出了行业发展的鲜明指向性,让“医归医,药归药”。报告指出,前期技术积累到位、具备完善合规体系的专业型平台在竞争中将获得更大机会。

看病挂号是大家都有过的经历,以往去医院挂号,常常需要在窗口排着长队等待,而现在,只用通过一部手机操作,就能在小程序、APP、公众号、网站等应用上实现足不出户随时随地的在线挂号,老百姓就医越来越方便,医院业务的运转效率也越来越高。在这些看似简单的在线挂号、在线问诊服务场景的背后,是大数据与创新科技、互联网的发展融合与实质性的应用落地,我们正在迎来一个智慧医疗的新时代。

智慧医疗是指综合运用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智能技术,实现患者与医疗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促进医院内外业务协同,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配置的一项新型智能化产业。现阶段,我国医疗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的问题虽有所改善,但尚未完全解决。因此,持续加速数字化转型、推动智慧医疗建设,依然是医疗行业现阶段发展的核心内容。

在智慧医疗直接面向消费提供的服务与产品中,消费者的使用行为仍较多的停留在“信息查询”、“在线挂号”等浅层次的服务上,疾病管理方面渗透率仅为10%,更深层次的智慧医疗服务在C端的渗透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智慧医疗直接面向消费提供的服务与产品中,消费者的使用行为仍较多的停留在“信息查询”、“在线挂号”等浅层次的服务上,疾病管理方面渗透率仅为10%,更深层次的智慧医疗服务在C端的渗透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那之后,医院信息化开始升级,并在2018年迎来智慧化转折点。当年,《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推出,互联网医院新业态诞生,慢病线上复诊、续方获得许可,医疗服务从线下向线上延伸。次年,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试行标准出台。

智慧医院是医疗新基建的高级形态,其具体定义和建设标准,在国家层面暂时没有统一标准。但可以确定的是,智慧医院包含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医疗三大板块,分别对应医疗工作者、患者和医院运营者。

医院信息化的畅通是智慧医院的先决条件,而电子病历是医院信息化的主角,这就决定了医院智慧改造的起点在电子病历。围绕电子病历,医院内的业务和数据才有基础能产生交互,院内外互联、智能化应用才能有落地条件。

对医院来说,与企业合作搭建医疗信息化通道是第一步,从信息化跨越到智慧化才是最终目标。基于此,医疗IT企业自身也在同步医院需求做边界拓展。至今,医疗IT企业已经不是单纯解决信息化问题,而是输出智慧医院整体解决方案。

国内智慧医疗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市场有待继续挖掘。一方面,在大量企业涌入赛道的情况下,企业只有通过自身产品及服务体系的完善,打造优质的就医体验,解决传统医疗体系中的痛点,智慧医疗市场空间将才能进一步打开。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模式的创新,行业也会越来越深入、专业,企业医疗专业能力的构建,有望成商业模式探索的风向标。

推荐内容